术语表   网站地图    适老化无障碍 English Version
| 我的位置:党委宣传部 > 党委宣传部 > 文明之窗
高级搜索

【培育推广央行志愿服务品牌】萤火微光 点亮脱贫希望--成都分行开展“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志愿服务

字号 文章来源: 2020-12-17 14:52:1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培育推广央行志愿服务品牌】

萤火微光  点亮脱贫希望

——成都分行开展“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志愿服务

四川扶贫任务重、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2016年,贫困发生率达4.4%,其中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贫困发生率仍高达12.13%。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如何发挥央行志愿者力量,服务金融精准扶贫,成为摆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面前的一道课题。

抓住牛鼻子:扶贫先扶智

四川做了那么多扶贫工作,为什么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经过不断总结反思,参与扶贫各方逐渐形成共识,前期的工作主要解决的是贫困现象,而要真正拔掉“穷根子”,必须要找准贫困的根本原因,开对“药方子”。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志愿者们,开始思考如何找准致贫“病因”,在人民银行的金融支持政策之外,有效助力“金融精准扶贫”,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什么是真正的致贫“病因”?带着疑问,志愿者们开始实地走访调研。调查发现,除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客观问题外,还存在很多自身的问题,例如有的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卫生习惯差;有的农户贫穷思想根深蒂固,缺乏主动脱贫的动力;有的农户把帮扶当成“救济”,产生依赖思想甚至拒绝脱贫;有的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语言交流存在障碍,更没有走出大山谋生的知识和技能;还有的想干事,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只能坐地兴叹……

总结而言,除客观因素外,没有改变的意识、没有脱贫的知识和没有发展方向的认识是贫困人群真正的致贫“病因”。而这些“病因”均指向一个根本的问题:教育不足。

“病因”找到了,就该“开药方”了。2017年,成都分行志愿者们按着教育扶贫的方向,提出了“扶贫扶志、扶贫扶智、扶贫扶能”的志愿扶贫新思路,决定开展“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志愿服务项目,牢牢抓住“扶贫扶智”这个牛鼻子,以学习培训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用“萤火微光”启蒙心智、点亮希望。

村民的需要,就是志愿服务的目标

“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的设想很美好,但如何结合各地实际,把夜校开起来,搞下去,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真正的好帮手,大家心里并没有底。

2017年1月,成都分行“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明确以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具体承担精准扶贫帮扶责任的贫困村为主要服务区域,聚焦语言文化、农技科技、扶贫政策等,以央行志愿者为依托,每两月至少一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按照“一年一深化、一地一特色、一村一方案”的原则推动实施。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志愿者们每年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扎实推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实践证明,各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路上的最迫切、最实际的需求,就是夜校教学的首要目标。在甘孜州炉霍县穷各村,全村216人文盲半文盲占了80%,平时卫生习惯差,夜校讲师将语言文化、卫生健康常识讲解作为了授课的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德阳市柏隆镇向阳村,不少村民多次遭遇假币,夜校讲师以反假币知识为切入点,贴近村民实际,以当地土语、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解反假币等金融知识,并精心制作学习小手册,便于翻阅学习。

在精心准备下,各地夜校符合贫困群众需求又接地气的课程,让夜校的吸引力不断变大,但群众对不同领域课程需求的不断增加,让原有的师资力量又有些捉襟见肘了。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期望,志愿师资力量开始不断充实和完善。成都分行定点帮扶的凉山州昭觉县特口甲谷村夜校就是最好的范例。一方面内挖潜力,整合分行和凉山州中心支行现有志愿服务力量,建立了分行新行员到扶贫点协助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教学师资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向外借力,邀请当地金融机构、县(乡)有关部门专业人才以及村小村幼老师、返乡创业人员、村种养殖能手等当教师,进一步丰富师资队伍的专业力量。

经过3年多的摸索和实践,目前“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共设置了语言与科普、种养殖技能、卫生医疗、金融经济、普法教育五大类,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语言文化、农技科技、就业创业、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移风易俗、金融知识、扶贫政策等10余项内容,有效满足了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此外,为确保教学质量,各地先后开展了技能培训、知识竞赛、评比优质教案等活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原则下,“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入库师资已达1800余人。

把课堂开到群众身边

活动启动之初,许多地区志愿者的“热脸”就贴在了贫困农户的“冷屁股”上。有的农户是软磨硬泡请也请不来,有的来了“如坐针毡”,还有的直接说听不懂、没意思……但金融志愿者没有止步于困难,而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吸引贫困群众坐下来、听进去、有收获。

白天忙农活儿,晚上忙家务,没时间是教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看到村民们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四川渠县花石村夜校老师深知“原地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所以常常带上资料走村串户,把课堂搬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直接上门为村民提供最便利的教学服务。

针对贫困群众没时间的问题,成都分行将夜校延伸到了网络,通过手机报、农民夜校公众号推送知识,既解决了时间问题,也拓展了夜校的知晓度和受众面。

老乡们抱怨听不懂、坐不住的情况也曾一度让志愿者们一筹莫展。怎么才能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听懂知识、用好政策呢?四川甘阿凉三州是藏族、彝族的聚集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会“汉话”、识“汉字”的少。“双语”成为这里教材和师资的标配,也成为夜校启动的难题。针对这个困难,甘孜州中心支行决定大胆“借力”,一方面推动州政府将金融政策普及纳入全州夜校“双语”教材,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地方金融机构、乡村干部的“双语”师资,采用“汉少双语”开展现场教学,成功化解这个卡脖子的问题。受团中央“文化下乡”模式启发,志愿者们还尝试将专业知识文艺作品化。在四川开江县冠子山村、岳池县打鼓寨村,以“文艺汇演+金融夜校”形式开展的“萤火虫·文艺扶贫”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活动把扶贫政策谱写成歌曲、把金融知识编制成“三句半”、把扶贫真实情景演绎成小品,还通过“金融文化传播队”讲师团采取“台上+台下”互动方式受到夜校学员的热烈欢迎。为了让老百姓坐得住,夜校志愿者们还绞尽脑汁在教学工具、内容上下功夫。在广元苍溪县,夜校老师将课堂设在了助农取款点,现场一对一操作、手把手教学,指导贫困群众办理取款、转款等业务和使用手机支付等,及时答疑解惑并采取有奖问答、赠送小礼品等方式增强吸引力、强化学习效果,得到贫困群众一致称赞。

此外,各地夜校组织者们还在农闲时节、民族节日等时点组织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促进贫困群众提升精神追求,开拓视野、激励奋进,形成正能量,不断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

交出靓丽的成绩单

3年多过去了,在很多地方,夜校已逐渐成为贫困村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教育的浸润下,村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在悄然发生改变,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的成效日益显现。

贫困群众的文明习惯逐渐养成。在凉山州,为推行“五洗”,改变村民们的卫生习惯,夜校老师积极争取到毛巾、水杯、牙膏等生活用品和物资,在传授生活卫生常识后,开展定期扫除、定期洗澡等小评比,通过小小的物质奖励,让彝族群众将好的卫生习惯得到固化。如今,他们见到老师就称赞:“卡沙沙!”(彝语“谢谢你”)。

贫困群众的金融意识从无到有。家住凉山州昭觉县扭普莫村的李木色且,在金融夜校培训的课堂上学到了扶贫贷款、移动支付等现代金融知识,让他产生了贷款养殖肉羊改变贫困生活的想法。在夜校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李木色且顺利获得扶贫小额贷款,并全面掌握了养殖技术,实现了养羊80多头,当年出栏30多头,收益8万多元的致富成效。

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大巴山深处,达州万源市朱溪沟村的贫困群众在金融夜校的帮助下,引进了农业合作公司开展黄精、玄参、茯苓中药材种植,建立起“公司+农户+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如今,朱溪沟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00亩,预计到期产值达200余万元。

截至目前,成都分行已累计开展夜校教学活动3150次,覆盖1101个乡村,受益村民119万余人,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送去了一丝光亮。

“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志愿服务项目就像点点萤火微光,力量虽微小,但布满各地、温暖人心,用央行志愿者的力量助力扶贫伟大事业,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专业”与“公益”相融合的央行志愿服务之路。

(人民银行党委宣传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