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我国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并良性发展,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金融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金融生态建设十周年研讨会”。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出席研讨会并做主旨演讲。
潘功胜副行长发表了“继续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主题演讲。他首先指出:十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首次引入金融生态的概念,借助生态学的理论探讨金融生态建设和金融改革发展的问题。十年来,社会各界围绕金融生态的相关内容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国金融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发展过程越来越呈现出金融业态多样化和金融主体多元化、高度关联、动态平衡等等这些与生态学相似的特征,中国金融业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不同于十年前的一些新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潘功胜副行长在演讲中提出,在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法治环境建设是决定金融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去若干年来,中国金融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无论从立法、法律的体系还是从执法的效率和司法的规则等方面来看,中国的金融法治环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在金融市场多元化主体准入,在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破产等方面机制尚须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规模偏好仍不同程度存在;产权保护水平、司法效率和司法规范性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调整准入思路,健全法规,完善产权和债权保护制度,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处理好政府和银行的关系。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我国过去30年的金融改革中,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取向就是要打破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关系,使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增强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独立性。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金融,重视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但应当说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这几年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成立的平台公司自身实际上也成为金融资源的重要需求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上其它主体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并且一些政府金融需求的行为决策往往并不完全基于商业原则。健康的政银关系是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决定因素,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作用的边界,使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和阳光化,构建市场经济下应有的政银关系。
第三是要解决金融业态的多元化和金融生态主体的多样性。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的模式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需要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完善市场结构,促进金融生态主体的多元化。具体看,一是要使银行、证券和保险这样的业态多样性更加均衡的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业态,比如说企业年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私募股权基金、融资担保公司这样一些新型金融业态主体需要得到更大的发展。二是金融生态主体规模层次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机构体系。当前的重点就是要发展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组织,尤其社区型的金融机构和小型专业化的金融组织。三是金融机构产权主体的多样性。尽管金融机构产权逐渐多元化,但银行的资本结构还没有完全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民间资本的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要研究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的持股比,在规范发展严格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参与金融的力度;建立多种金融制度并存,逐步形成竞争充分、差异化经营的金融体系。
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把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研究,大大提升了研究金融问题、设计金融改革和深化金融发展的系统性和客观性,避免头痛医头的局限性,提升了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中介机构对自身的工作与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性的认识,也为金融改革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朱从玖副省长并对浙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设想。第一是要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篇大文章。针对浙江特点,健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 第二要通过创新驱动、并购重组、私募投资和公司上市来促进浙江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通过充实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为金融业的服务提供更大的空间。第三个方面是建设信用浙江。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金融机构树立现代金融的理念,拓展金融服务,创新业务,为国家层面的金融改革探索经验。第五个方面是推动金融机构针对浙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如担保链和资金链的风险问题。第六个方面是要巩固金融司法的成果,在地方的法规建设和金融司法方面要做深度探索,要把浙江的金融法治环境夯实、做好。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在演讲中指出,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赖以发展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个整体环境,是金融行业与一切外部环境的关系。金融行业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靠法律来调节。法律在金融生态环境中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法律好、法律管用,金融生态环境就和谐、有序,金融就能持续发展;对当前我国金融法律基本情况的判断是金融领域立法较快,质量较高。但金融立法相比大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变化和建设金融强国的历史性目标而言,还需要较大地改进,执法环境也需要较大地改善。金融市场立法不同于其它立法,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经验,要小心为之,应该考虑到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况,加强文化、传统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样的立法质量才能高,法律出台才管用,执法效果才会好,金融生态环境也才能好。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在发言中重点谈了地方政府与金融生态的关系。他指出,金融生态概念提出之际,认为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是裁判员,不是直接作为债务人或者债权人。但近十年来,地方政府的行为也有变化,金融生态较十年前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别是由于有些地方政府更多关注融资能力,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此应予重视。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魏革军、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吉林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高材林、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专家学者,围绕优化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问题做了专题发言。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经济金融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新闻媒体记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完)